石牌豆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明显陵解说词

[复制链接]
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3-4-29 15: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显陵解说词

时间:2021-04-22 来源:明显陵 作者:明显陵 点击: 8073 次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世界文化遗产地明显陵参观游览,访古寻幽。我是明显陵的讲解员,很高兴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讲解,能够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您一路好心情!
在进入陵区游览之前,我首先将显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明显陵埋葬的是明朝嘉靖皇帝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明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成,前前后后历时40年。整个陵园的占地面积是2747亩3分2毫。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显陵墓主人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的皇帝,死后被他儿子追封为皇帝,享受着皇帝的待遇。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敕谕碑亭,此碑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建,碑文已经风化严重,碑文主要记载的是陵区的占地面积和“皇庄”收租田亩及管理人员的姓名、人数等内容。有关专家认为,这座龙趺碑在历代帝陵中非常罕见,一般的龙趺碑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座敕谕碑则是“坐南朝北”,其一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即碑亭南为天子岗,山脉挡住了门向,故在建造时,呈北向,神龟可放视远眺。其二,可能与嘉靖尊崇父亲有关,即有神龟降服于他父亲的意思,为父亲守望。
请大家随我边走边看,眼前的这个椭圆形的池塘叫做外明塘,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这里设置明塘是起着防止龙气流失的作用,晋代风水理论家郭璞认为“龙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外明塘在这里是防止龙气流失,使千秋帝业永葆昌盛。外明塘在1999年维修复原。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块对立的汉白玉石碑,俗称下马碑。碑身两面均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是嘉靖年间的大臣严嵩亲笔所书。因为在我国帝制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陵寝是神圣的禁地,不仅平常百姓不允许入内,即使朝中文武官员奉命到此谒陵,也必须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恭恭敬敬地进入陵区,因此下马碑是重要的警示标志。
眼前这座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是显陵的第一道门户,叫做新红门,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仿木制建筑,墙基都是原始的,1994年我们对新红门进行维修,粉刷了墙体及加建了琉璃屋顶。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陵区,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脚下所走的是显陵的龙形神道,全长1368米。中间以青石板铺就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相当于“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又可称谓“龙鳞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美观。
大家随我右手边看去,这座红墙黄瓦的城墙,是明显陵的外罗城,整个外罗城全长3600米,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将整个陵园包围,从空中看整个外罗城呈“净瓶”形状,“净瓶”是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寓意神圣、吉祥如意,在这里起着绕气护生的作用,它的全长3600米。
下面我们即将踏上陵区内的第一座神路桥,在整个陵区一共有五座神路桥,大家可以看到中间的桥高,而两边的桥矮。根据古代的礼制,中间是皇帝走的,两边是文武百官走的,显得尊卑有序。桥上的这些汉白玉的栏板望柱是1998年维修复原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显陵的第二座红门——旧红门,也叫正红门,建于嘉靖三年(1524年)和第一座新红门的建筑格局是一样的,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刚才走过的新红门,可以发现我们的新红门和旧红门不是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在明代古建筑中讲究的中轴对称的原则,体现了皇权中轴的思想,而我们的新旧红门却不在同一中轴线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疑问稍后我们将在明楼为大家揭晓。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这块世界遗产标志牌,是200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由钟祥市人民政府所立。我们再看看这块标志牌的构图,中间的菱形为合着的双手,代表人类共同创造的遗产,外圆表示我们共同创造的遗产需要全人类的共同保护。而绿色象征大自然,同时也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相互依存。英文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简称。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红门,在很多建筑中,大门有成排的门钉,它既是板门结构的一部分,又是门上的一种装饰,这种门钉后来也被赋予了等级的意义。在中国专制社会中,帝王将相、官员庶士的建筑本来在规模大小、装修的视觉上就有高低之分。同时,建筑的大门也有等级之别,于是门上的钉头数也随之数量的多少而成了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在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凡皇宫内的大门,门钉都是按横9排,竖9排,共81枚为定数。而王府、百官房屋大门上的门钉数则依次减少。除门钉数外,大门的颜色、门环的材料也有等级区分。据明史记载,帝王府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是绿油铜环,二三品官员门是绿油锡环,四至五品官员门是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员门是黑油铁环。从色彩上区分为红、绿、黑,从门环上区分为铜、锡、铁,由高到低,等级分明。一副简单的板门却记载着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将当时的社会思想如此明显地反映在建筑装饰之中。这就是我国古代历来有“视死如视生”的做法,更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站在显陵的第二座神路桥上,我们可以看看桥下的这条河流,因河流形成了无数道弯,称之为九曲御河,又俗称九曲河。九曲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系统,砖石结构,全长1688米,从神路中轴的五座石桥下左右贯通整个陵园,上接松林山泉水,下连外明塘。当然这里的“九”数泛指河道弯弯很多。而“九”数通龙,表示天。“五”数居中,中为人,在古代“中间”是最重要的位置,是核心位置,充分表现古代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皇帝自然称为“九五之尊”。所以“九五”就成了天子的代名词,而“九五”也是普天下最尊贵的数字。如果您去过故宫,一定知道它们的建筑处处体现了“九五”的含义。九曲河是明显陵最为独特的景观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
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在2010年维修复原,叫做睿功圣德碑亭,俗称大碑楼为纪念性建筑,也是陵寝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于嘉靖七年(1528年),毁于明末。大碑楼是专为保护睿功圣德碑所建,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碑亭内为龟趺睿功圣德碑,碑首为四条首尾交错的蛟龙,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的神龟,用一块石料雕琢而成,趴卧在刻满海波漩流的水盘之上。这只昂首远眺的大龟,有一个十分高雅的名号,叫赑屃,俗称“王八”。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龙王的第八个儿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长寿,尤其最能负重。因此,帝王也是真龙天子,儿子来给老子趺碑天经地义,也是对帝王和神灵的一种尊重,而“王八”也不是骂人的意思,相反在这里却是褒义词。所以,在古建筑中我们只要看见用龟来托碑这种碑式,说明此地方的建筑物规格很高,如果在陵园则显示了墓主显赫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
过睿功圣德碑亭,便是第三座神路桥。站在第三座神路桥上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两尊望柱和两列石像生群,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生前仪卫的缩影。在陵区内一共有12对石像生。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起源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狮:为百兽之王,立于石像生的最前端。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异兽,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辨别是非邪正。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之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
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为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太平”的意思,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骆驼和大象一个来自西北沙漠,一个来自云南边陲,它代表明朝皇权统治的版图之广。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龙、凤、龟、麟),它身披鳞甲,是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麒麟为吉祥动物,放在陵前又有天下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
马二对: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是陵前兽卫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石兽。
武将二对:披甲戴盔,手执金吾(挂剑),威武雄壮。
文臣一对:头戴七梁冠,身穿朝服,手扶朝笏(象牙或竹制的板子),端庄肃穆,为明朝一品官形象。
勋臣一对:头戴七梁冠,身穿朝服,手扶朝笏,但七梁冠上雕有笼巾貂蝉(貂蝉为笼巾上的饰物:貂,即貂尾,原笼巾上挂有此物,明朝时均以雉尾代替。蝉,为蝉形饰物)则此二尊石人像所雕冠服形制当属功臣中一级功臣的形象。
这些文臣武将,它们都象征帝王仪驾前的文武百官。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六柱三门,称之为棂星门。石柱上各置独角神兽一只,明间及次间额枋上,均饰云头及火焰宝珠,故亦称“火焰牌坊”。据《永乐大典》载:“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因此,棂星门就是天门,而皇帝是真龙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死后灵魂必须回到天上去,所以棂星门又称为“升仙门”。这里跨过升仙门,便是升仙桥,升仙桥是陵区最高的一座桥。升仙门和升仙桥同时寓意帝王的灵魂过了此门此桥便升上了天堂,得以羽化。
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眼前这条弯曲的神道,为什么要修成弯曲的呢?首先这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有关,弯曲的路形与周围的建筑有机结合,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人们置身其间,顿感高深莫测;其次是与风水有关,明代风水理论认为:“路亦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皇帝的灵魂经过棂星门之后,就飞上了天堂。如果说是笔直的,就像一条僵死的龙,如果是弯曲的呢,就像一条活灵活现、正在腾飞的龙,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在我们的左边可以看到一些残砖遗址,这里是神宫监、朝房、陵户军户直房、礼生乐户直房、巡山辅等建筑遗址。过去住着许多人,是守护陵园,掌管陵园钥匙,供司香火、洒扫以及管理陵园果园、菜园等事务的官员、太监与杂役等等。
最初提到,墓主人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的皇帝,死后被他的儿子追尊的皇帝。墓主朱祐杬为宪宗皇帝的第四子,18岁就藩今钟祥市。明史称他“嗜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一生颇为勤奋廉洁。1519年6月病逝,次年4月安葬于钟祥市松林山。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他一生荒淫无道,死于豹房,死后无子嗣继承皇位,其母慈寿皇太后与内阁大臣杨廷和商议决定,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遗训“兄终弟及”,遗命由“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于是按照辈分的排位,将皇位竟然意外传给了武宗皇帝的堂弟,也就是明显陵墓主的亲生儿子朱厚熜。朱厚熜接到遗诏,在钟祥兴王府小登基之后,便赶赴北京去登基,次年改元嘉靖,成为明朝第十一代皇帝。  
其实按照封建的家法家规,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变通一下成为武宗皇帝的弟弟,而后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但朱厚熜为自立体系,欲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朱厚熜登基后第3天,派遣司礼监太监秦文等到安陆兴王府迎接自己的母亲蒋氏进京。第5天,便命令礼部议适合于他父亲兴献王的称号。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如谏诸官,60余人联合上议,极力反对”,而以张璁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附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宗”的观点,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朱厚熜敕谕礼部“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睿献皇帝”。持反对派的朝臣见状,以当时辞官而去的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首,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珤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谕,令臣等退去,但群臣“伏地如故”进行抗议。朱厚熜大怒,差锦衣卫将180名大臣逮捕,并杖死其中17人,580余人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最终用武力平息了这场长达三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史称“大礼议”。大礼议之争以明世宗的胜利而告终,皇室支系成为皇室正统,皇权大大加强。
我们眼前的这座石桥是陵区最后一座神路桥,因它靠近墓穴,也是一座最高档次的汉白玉石桥。于2002年维修复原。
眼前这个圆形的池塘叫做内明塘,呈正圆形,直径33米,4米见深,它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外明塘遥相呼应,除了有藏风聚气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地下玄宫的水位,同时也起到消防的功能,因为显陵的主体建筑大多都是木制建筑,如果一旦失火,可以就地取水,因此这个内明塘的作用非常重要。
内明塘东为纪瑞文碑:此碑记载的是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朱厚熜亲撰了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特遣礼部右侍郎严嵩来显陵树立睿功圣德碑时,遇上的几件祥瑞之事:一是改碑题之际,灵风飒然,仿佛神灵而来;二是奉安神床前夕,还是乌云密布,到行礼之时,彩霞祥云满天,群臣欢庆;三是石产枣阳,群鹳集绕;四是碑入汉江,河流骤涨。严嵩特请命撰文刻石以“天眷圣孝,昭示万世”。嘉靖皇帝听后特别高兴,允许刻石立碑,并敕令大学士李时撰《纪瑞文》。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月初八,立此碑于显陵。
内明塘西为纯德山祭告文碑,朱厚熜将明显陵所在的主山松林山更改为祥瑞之名“纯德山”之后,而祭告山神的告文,于纪瑞文碑同时立于显陵内。
我们看到的这个呈八字形的琉璃影壁。在显陵的祾恩门内外两侧都设有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结构。正面为琼花图案,据说琼花是由牡丹花而引形的,以枝为主,叶缠绕,花点缀,因此称“穷花富叶”,由此而引声为“琼花富业”,它代表了国家繁荣、草木旺盛。背面为双龙图案,据说有藏龙卧虎之意,其做工非常精美。
我们所站的地方是祾恩门遗址,为内罗城的正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时,遂更改内罗城之正门,即陵殿门为祾恩门,并亲笔书写匾额悬挂于此。“祾”者有“祭而受福”之意;“恩”者“罔极之恩”之意。
站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道方形的城墙,叫做内罗城,它和外罗城形成显陵的又一特色,城中城,双城封建的格局。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明陵中独一无二的云龙丹陛。下为龙凤并列,似在云海中追逐,中间是一个圆盘,为一条在云海中腾飞的龙,上为龙凤翔云图案。古代一般是龙头在上,凤头在下,而这里却是凤头在上,龙头在下。我们知道丹陛中除了慈喜的陵寝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凤刻在上龙刻在下而外,这种雕刻图案罕见。大家看看这副图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呢?中间圆盘中的一条独龙为嘉靖,下图案中龙凤并列且龙头在上,是对父亲的尊重,而上图案中凤头在上是对母亲的尊重呢?因为当时的朱厚熜13岁父亲就去世,15岁做了皇帝,对于巩固地位,以及推崇私亲,自立体系,他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柱,并且扶持他做了17年的皇帝,他的母亲是功不可没,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的地位不亚于父亲,因而他亲自设计了这块丹陛的图案,有意将母亲的地位提的比较高,这副图案也无意间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概念。
我们再看看祾恩大殿祾恩大殿是仿皇宫金銮宝殿修建,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帝后的神牌、御座、香案等,在大型祭陵日,如帝后的祭日、生辰、清明等,将帝、后的神牌从暖阁中取出,摆在宝座上,宝座前设供案,在供案上排放有许多供品,供案两旁再增设一些放祭品用的从案,三牲案匣等。无论是皇帝亲临,还是王公贵戚祭祀时,都在殿内上香,进帛,献爵,行礼,场面隆重,且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这些陈设还说明,明朝的祾恩殿不但具有大型上陵祭祀活动,而且还有日常祭祀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奉等双重功能。大殿东次间内有加上尊谥记文碑一块,殿内树碑,是明陵中的孤例。可惜均毁于明末战乱兵火。右为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左为西配殿是为墓主超度亡灵、诵经的地方。
祾恩殿北为陵寝门,又称琉璃花门,是内罗城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具有区分陵寝上下宫的功能,即前朝后寝。据明代(尤其是清)的典章制度规定,只有在皇帝谒陵或者皇太后谒陵等场合才能进入陵寝门。要么在每年清明节时,钦点的朝中大臣代替皇帝祭祀和进去在宝顶举行覆土礼,也就是我们说的清明培土时,才能进去。此外,陵寝门是禁闭不开的。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性建筑。中间为石香炉,香炉两侧各一石烛台和石花瓶,后面为石供案。石五供并没有实际用途,但它却象征着陵前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让长眠于地宫之内的皇帝、皇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们的供养。石供案为须弥座式,上枋刻缠枝莲花,上下刻仰覆莲瓣,束腰为绾花结带图案。明显陵所用石料均采集于湖北枣阳石塘山、河南南阳等地,如此巨大的石料,在当时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是怎么运来的呢?据文献记载,这些石料多是采用“旱船拽运”的方法。旱船均以木制造,运输前先要通垫道路,每隔一里地,在地下凿一口深井,趁严冬之时将水泼在路面结冰,然后将载石木车置于冰上,依靠人力或畜力挽行,运至陵区。
站在这里我们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楼上悬挂的“显陵”二字,嘉靖三年,嘉靖皇帝更定大礼后,逐渐大规模扩建其父的陵寝,并钦定陵号“显陵”,所谓显陵,是因嘉靖皇帝自称其父:“唯我皇考,若日月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意思是只有我的父亲德配天地,圣功显赫,功德是无法用言辞所能表达,应让普天之下都知道,并像日月一样永存万年,与日月同辉。朱厚熜追尊其父为皇帝后,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皇室支系变成皇室正统,皇权大大加强,“显”字更显示了嘉靖初年的政治局面,显陵之显,是与隐相对,在嘉靖皇帝看来,其父以一个藩王封到外地是隐微的,而朝臣在“大礼仪”之争强化的也是“隐”,因此他要将其父的陵名命为“显”,以与隐微相对抗,这反映了朱厚熜不屈从命运的性格。
石五供东侧为皇明御赐祭文碑亭,明正德十四年(1519)建造,还是墓主为藩王时所建,是武宗皇帝、慈寿皇太后等皇室宗亲及文武官员派遣大臣祭祀兴献王的祭文。
西为皇明御赐谥册志文碑亭,明正德十四年(1519)所建,此碑文记载了兴献王生平的简历,及武宗皇帝对叔父一生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高“仁厚恭慎,人无间言”,同时对叔父兴王的去逝,非常的痛心,并辍朝三日,以至哀悼。
请各位随我登上明楼去看看,明楼是陵区的标志性建筑,1990年维修复原。明楼是专为圣号碑所建,正中树立圣号碑。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二字,碑身为“恭睿献皇帝之陵”七个大字,是嘉靖皇帝亲笔所书。在这里“恭睿献”均为墓主的谥号,“恭睿”有温恭睿圣之意;“献”为聪明睿智之称。嘉靖四年(1525年)确定添设该碑,至嘉靖七年(1528年)闰十月,该碑才与《御制新记文碑》同期立于显陵。可惜到明末时,明楼被烧毁,原迹石碑也砸成数断,幸好中间“恭睿献皇帝之陵”几个大字保留了下来,此碑于1997年维修复原。正是因为有了这块碑,才证明了皇帝的身份,显陵得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站在陵区最高的建筑明楼上,显陵的景色尽收眼底。刚才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答,就是两道红门为何不在一条直线上,在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找到答案了?明楼相当于龙头,从第五座神路桥到棂星门相当于龙颈,从棂星门到旧红门相当于龙身,而从旧红门到新红门一直到山坡上,相当于龙尾了,正所谓龙颈三曲龙尾三摆,活灵活现,像一条腾飞的活龙。而神路上左右贯穿五座石拱桥下的九曲河相当于水龙,我们的内明塘相当于龙珠的话,这样就形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也体现了道教文化阴阳和谐的术语。天津大学地质学家王其亨教授曾经登上飞机,从上空俯视显陵,他感概地说:“显陵三面环山就好像一把太师椅,如果我们把左右两边山脉比作是扶手,那么后面是靠背,前面刚好与莫愁湖相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脚踏川,背靠山,文武大臣两边站的格局。刚好也遵循了风水理论中的四大山神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完美格局。
好,大家再随我欣赏一下显陵最独特之处“一陵两冢”。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一陵两冢”的建制除显陵之外,可谓绝无仅有。
前地宫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兴献王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所建。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
朱厚熜登基以后,不仅有心将他的父亲追尊为皇帝,而且有意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天寿山皇家陵园,曾多次让礼部商议,这一想法,遭到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工部尚书赵潢对他说显陵有三条理由不能迁:“先皇体魄所安,不可轻犯,一也;山川灵秀所翠,不可轻泄,二也;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三也。是以太祖不迁皇陵,太宗不迁孝陵,原以为法。”再加上母亲章圣皇太后也不同意迁陵,所以嘉靖皇帝就暂时搁置了。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朱厚熜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经过3年的疮毒折磨,不治崩世。圣母蒋氏的病逝,对嘉靖皇帝和整个朝廷带来了极大的波动,如何安葬章圣皇太后又成为国家的大事,朱厚熜就北迁天寿山、还是南祔显陵,犹豫不决。他敕谕礼部、工部大臣说:“我父亲献皇帝的显陵在湖广承天府。那里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地域狭窄,陵制俭陋,而且与北京远隔千里。每当想起,我都很伤感。在三年前春秋祭陵时,我在天寿山陵区长陵西南相中了大峪山,那里林茂草蔚,岗阜丰衍,是个风水吉地。我打算把父亲的梓宫迁葬在那里,你们马上选择吉日准备兴工建造陵寝。”同月十二日,派武定侯郭勋、辅臣夏言、顾鼎臣等总督大峪山兴建陵寝为迁陵做准备。但大峪山陵寝动工没几天,朱厚熜又变卦说:“迁陵一事,朕复思一夜,心中甚惧。皇考奉藏体魄将20年,一旦启露于风尘之间,摇撼于路涂之远,朕心不安。”他又打算把母亲南祔湖北显陵。为此,他命锦衣卫赵俊日夜兼程赶赴显陵,启视显陵玄宫,发现地宫渗透有水,保存较差。嘉靖皇帝越想心中越是忐忑不安,动摇了北迁改葬的最初想法。于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决定亲自南巡承天,躬视显陵,亲临调度“以安二圣之心”。嘉靖皇帝到达承天府第二天就拜谒了显陵,并亲定了显陵新玄宫及后宝城图式。因而,显陵形成了特殊的格局“一陵两冢”,即“一陵双宝城”的完美建制。
回京后,朱厚熜查看大峪山陵寝,说到:“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祔”。最终将章圣皇太后梓宫南祔,与父亲合葬于明显陵的后宝城。大峪山兴建的陵寝也因此被空置,最终留给了朱祐杬的孙子、朱厚熜的儿子朱载垕(穆宗),改名为昭陵。
请大家看,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砖石结构的大平台,称为瑶台。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呈长方形,长50米,宽15米。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平台,无多大实用价值,实际上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宝城建于明嘉靖初年,而后宝城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墓主被追尊为皇帝后,按帝制规格建造,这两座宝城的修建时间相差近20年,而以瑶台相连两座宝城,使其构成了一个整体。
瑶台,是神话传说中神仙聚会的地方,寓意主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相传,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而显陵墓主兴献王已经埋葬了20年,要把他的尸体从前宝城移至后宝城,那该怎么办?于是工匠们在瑶台下建有一条长长的甬道,这甬道使旧地宫与新地宫相连贯通。在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与母亲蒋氏合葬时,将其父亲朱祐杬的棺椁从瑶台下这条甬道运往后地宫的。当然,这只是附会之说。因为当年安葬献皇帝与章圣皇太后的时候,将其父的灵柩取出以后,重新装了棺椁放置祾恩大殿内,等母亲的灵柩运至显陵,才一起合葬于后地宫内。
这就是明显陵的后地宫及宝城,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嘉靖皇帝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呈正圆形,直径110米,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
女士们,先生们,显陵的观光到此就结束了,在这临别之际,让我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希望有机会再次为您和您的亲友讲解,最后祝大家旅游愉快,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电脑版|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石牌豆腐论坛 ( 粤ICP备14028104号-1 )

GMT+8, 2024-5-3 06:41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