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飞雪2031 发表于 9 小时前

石牌古法榨油坊往事

# 石牌古法榨油坊往事

曾昭立

故乡的记忆,总裹着一缕绵长的油香,从兔村—— 那座在石牌铺釜村三组的方向漫来。那弥漫在石牌镇深处的古法榨油坊,常浮现在记忆,让我想起那“出油咯”的号子声……

一人的童年和儿时伙伴的回响(注:原文此处可能存在表述小瑕疵,推测是“一人的童年和儿时伙伴的互动”之类含义)中,那座油坊藏着的不仅是烟火气,更有荆楚乡村独有的民俗意蕴与匠人初心。

榨油坊里有位姓梅的老人,是与我奶奶的情同老友、梅志远的父亲梅名坤。他是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油把式”,其身上藏着庄稼人的质朴与较真—— 他不仅以车懂牛,更堪称榨油时的“霸气”:哪片地的油菜籽饱满、哪季的芝麻出油率高,指尖一捻便知分晓。那时,这榨油坊是周边十里八乡的“油粮命脉”:家家户户的菜籽油、芝麻油,都得经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通过“选、炒、碾、蒸、包、榨”六道古法工序,方能滴出清亮醇厚的油。农忙过后,挑着满筐油枯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榨油坊的坑洼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堆叠着泥土与谷朗的气息,也藏着乡亲们对来年生计的热望。

那蒸枯的吊锅始终没断过炊烟,青石碾槽,槽身布满深浅交锁的纹路,是岁月与谷物反复打磨的痕迹,边缘沉留着榨人精心雕琢的防滑凹槽,藏匿着匠人一入的巧思。按当地规矩,碾籽必选晴好时分,说是此时露水未干,能锁住油料本真的油气。“牛转乾坤”的号子声响起时,油枯在碾槽中缓缓滚动,金黄的菜籽沙在碾动中渐渐释放出油脂的芬芳,沙沙的碾压声与老牛的蹄声交织,周成了这处如诗有声的画。梦罗盘,周梅玉生知情如人常说,那油把式总爱蹲在碾槽旁,看杆粒从饱满到细碎,闻一点点溢出的油香,在老牛的鼻息里都嗅着温润的油气。

调好的油料,要倒进大铁锅细细翻炒。“生宜”掌勺,火候全凭经验把控:油菜籽要炒到“金黄发亮,捏之即碎”,芝麻则需“微黄带香,不煴不生”—— 炒得火候没出步,炒得太重会带焦苦味,差分一都不行。翻炒间,浓郁的油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引得等侯的雀鸟频频探头,大人们则凑在一起谈笑家常,说常年的收成,盼着新油能润亮日子。待油料炒好,便要趁热倒入垫着稻草的蒸笼,柴火要旺,将其“蒸到位”,蒸的“致而不烂,油而透”才算到位,这“熟化”的步骤,是油脂泌析出、香气更醇厚的关键,藏着古法榨油的门道。

蒸好的油枯被迅速倒入稻草捆扎的圆饼模子,经“做枯实”的师傅们趁着热气,将其按压成一方方厚实的油枯饼,套上粗壮的麻绳,连着巨大的木楔,“牛”与乡亲们合力推动撞杆,重重撞击木楔。“咚咚”的声响震彻山谷,清亮的油便顺着榨槽底部的油槽缓缓流淌,滴入备好的陶瓮中,激起细碎的油花。彼时那习俗,每一滴油都要在仪式感中诞生,榨油坊里,总飘着新油的甜润、油料的丰;随后,乡亲们才小心翼翼地将油装运,坛口用油纸封紧,再裹上稻草,藏好这份自土地的馈赠。

这座榨油坊的名气,是用实打实的手艺和匠心好好攒下的。没有精密仪器,全凭祖辈传下的规矩与“手眼法”:蒸枯的吊锅要“看火色”;炒料的油温,就靠作坊搬木的香气;炒出的菜油喷香扑鼻,炸出的年鱼金黄诱人,是乡亲们餐桌上最踏实的滋味,也是刻在记忆里的故乡味道。这年过节,用这油做的糕饼、麻花,是走亲访友的佳品,油枯的不仅是吃食,更是榨油坊里的“社交硬通货”。

如今,榨油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老牛、碾槽与吊锅的身影,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中寻觅。但那深藏在油香,始终萦绕在故乡的上空,绵长如道,是一段岁月的印记,承载着一味乡愁,走笔千年的石牌古镇,就像一本摊开的质朴与温暖,每当想起石牌的那座古法榨油坊,就象想起了一段慢下来的时光—— 那里有炊烟、有欢笑,有对古法工艺的坚守,更有一代人最珍贵的故乡记忆,在岁月中愈发清晰。

(摄影:东宝区诗画摄联学会)

**配图说明(从右至左、从上至下)**:
- 榨油坊一角
- 蒸好的油枯在稻草从实成“油饼”
- 石牌镇一位老人讲述榨油的故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牌古法榨油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