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4-5-6 09:35:33

石牌古镇(苏祥义著)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十七:石牌的几家花行

商业文化之十七:石牌的几家花行
发表于 2013-12-13 21:06:40
志书记载石牌有“花纱线行六家”,其中“刘大顺”和“张同康”两家为石牌两大棉花商号。刘大顺花行在上正街最繁华的中段,房屋高大宽敞,解放后先后成为粮站和中心百货门市部。刘大顺花行生意做的大,是镇上的殷实之家,赚了钱到农村买田置地,每年收不少地租,解放后成了地主。其子弟都吃了土地的亏,几十年抬不起头来。我的同学刘天柱因受成份影响,七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没有谈过恋爱。
先前石牌湖区多种植豆麦,棉花产量甚少,连同石牌菅辖的襄东水湖在内年产皮花不过三四十万斤,因此棉花生意不是很大。(1976年棉花产量达到350多万斤)。过去这两家花行都与汉口申新纱厂有生意往来。棉花上市后,都用船运到汉口销售,
“张同康”的老板非常辛劳,加之收购量很少每年都亲自押船,争取卖个好价钱。据说棉花爱吸潮,张老板喜欢喝茶,船离码头后,便和船老板在一起喝茶,可这把茶壶底漏水,十来天的行船,到汉口过磅交货时居然多出百十斤棉花来。可能是不经意间茶水流入了花包。
特别是张同康的老板,本钱并不太多,生意一般化。因为其岳父家是李集黄祠堂的大户,解放后划为地主,张老板也跟着成了地主。一丸五一年在后佛殿被“斗争”时,用铁丝将十多斤的大城台砖掛在他脖子上,勒了好深,疼得鼻涕眼泪连成线往下滴。现在回想起来仍觉非常恐怖。其老伴黄老太太,一直到文革期间,常年清扫衣街两头的垃圾,踮着小脚吃尽了苦头。近年石牌某书上写有“张某继承祖传的豆制品工艺”的张某,就是张同康花行的幺儿子。他的“祖传”是棉花生意。解放时才五六岁,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后,聪明的老幺学一样精一样,他做的香干子和生面饼子货真价实,很受大众喜爱。前些年与妻子王某做豆腐和炸生面饼子维持生计。何来“继承”祖传豆制品工艺一说。晚年的张某现在被能干的儿子接到北京享福去了。

(石牌豆腐论坛申明:版权作品,仅供查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牌古镇(苏祥义著)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十七:石牌的几家花行